[2014年第1期]公路科技信息摘要
来源:陕西省公路局科技信息处
发表日期:2014-06-18 17:24:34
点击量:787
新型“桥面除冰涂层”问世
冬季路面积雪如果结冰,会给公路畅通和路桥行车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冰雪导致路面抗滑系数大大降低,容易诱发交通事故,带来生命和路桥财产损失。
为了保障公路畅通和路桥行车安全,避免或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路桥运营效益,必须采取措施清除路面冰雪。通常主要采取的除冰雪的方法有:撒布融雪盐、防滑料、机械清理等,这些技术自身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普通的撒盐或使用融雪剂,对环境污染严重,并且除冰雪效率较低;人工或机械除雪,费用高、作业危险性大,同时效率也不高。
桥面除冰涂层的问世,为道路主动除冰雪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在南通公路处的大力支持下,由桥梁江苏省研发的桥面除冰涂层,2014年1月4日在泰运河大桥和路桥立田河桥进行施工,本次施工试验段计9000平方米。
该桥面除冰涂层是公路一种道路主动抗冰融雪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公路:使用粘结材料将一种温控智能型的融雪物质附着在路面表面。在低温雨雪天气条件下,涂层能融化路面积雪,并使公路表面无法结冰,恢复路面抗滑性。来源:路桥技术网
新疆推进路面材料循环利用
到“十二五”末,新疆公路工程路面旧料将基本实现“零废弃”,路面旧料回收率达到95%以上,循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到2020年,新疆公路路面旧料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出台《加快推进自治区公路路面材料循环利用工作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提出了“十二五”及今后较长时期自治区公路路面材料循环利用工作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按照国家、自治区节能减排和交通运输部路面材料循环利用要求,《实施意见》要求各单位切实加强领导,大力推进路面材料循环利用工作,建立一套管理到位、行之有效的监督运行机制,检验适合新疆特点的路面材料循环利用技术。
根据《实施意见》,到“十二五”末,新疆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路面旧料回收率分别达到100%、95%,循环利用率分别达到85%、60%以上。到2020年,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路面旧料循环利用率分别达到95%、85%以上。农村公路基本实现路面旧料的回收与循环利用。从2014年开始,新疆将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工程项目进行试点研究,铺筑试验路,并逐年推广,总结厂拌热再生、现场热再生、厂拌冷再生、现场冷再生和全深再生等五类再生技术特点,形成适用于自治区的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应用技术指南与验收标准。来源:中国交通报
新技术攻克“老黏土”
日前,世界最大直径单管双层盾构隧道扬州瘦西湖隧道顺利贯通。承担建设施工任务的中国铁建十四局攻克了全断面硬塑黏土地层施工难题,自主创新19项施工新技术,其中有10项专利,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扬州瘦西湖隧道全长3.6公里,设计为单管双层双向四车道,是世界最大直径单管双层盾构隧道,也是扬州市城建史上单项投资最大的工程,下穿国家5A级蜀岗—瘦西湖风景区核心区段。隧道主体盾构全长1275米,穿越全断面硬塑黏土地层,塑性指标达24,俗称“老黏土”。土层中近一半的超细颗粒直径为5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采用14.93米的世界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施工是一项世界级难题。
据悉,中国铁建十四局曾在南京长江隧道施工中成功破解过六大世界级泥水平衡盾构隧道难题,扬州瘦西湖隧道工程于2011年8月21日开工。
在下穿“遇水则软,无水则硬”的全断面黏土地层施工中,项目指挥部坚持以科技为先导自主创新,不断优化方案,开展科技攻关。针对基坑开挖、盾构机整修、运输、改造、工地组装、吊装、掘进等一系列重难点问题邀请专家把关定向,保驾护航,为方案的科学制定和优化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强后盾,科学施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中国铁建十四局先后攻克了刀盘冲刷系统改造、气泡仓冲刷系统改造、超大直径盾构机盾尾一次性调圆、刀盘吊耳自行设计制作、采用新型模块车运输盾构机超大超重件、管片运输吊机改造等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仅用52天就完成了设备的组装调试,创造了国内超大盾构机组装调试的“新速度”,同时创造了超大直径盾构机在全断面黏土地层平均日掘进4环8米、最快日掘进6环12米的速度。
项目指挥部生产的混凝土管片外形尺寸误差控制在了0.3毫米。在直径14.6米的隧道混凝土管片拼装中,同环内相邻管片纵缝错台控制在两毫米内,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施工地段下穿瘦西湖和宋夹城河两个水系,国家5A级风景区地表隆起和沉降控制在10毫米和30毫米的允许范围内。
这些技术突破均为国内首创,填补了世界大直径泥水盾构在老黏土地层施工相关研究的空白。
新建的扬州瘦西湖隧道工程质量创优,安全零亊故,各项环保控制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被中国建筑业协会评为“2013年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扬州瘦西湖隧道的建设,攻克了全断面硬塑黏土地层施工难题,标志着最大直径单管双层盾构隧道施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大江大河水下隧道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以前,从瘦西湖隧道的湖东到湖西,仅有一条景区双向两车道公路,遇到旅游旺季,游人车辆拥堵,加上交通管制,3公里的道路要走上半小时甚至更久,瘦西湖隧道建成以后,从湖东到湖西只要3分钟,对城市交通及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仅在扬州城市核心商圈文昌路北翼新构一条贯穿城市东西的交通干线,缓解了交通压力,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而且将合理保护瘦西湖景区的秀美环境。来源:中国交通报
武威路面灌缝有新技
日前,甘肃武威公路总段天马公司公路养护材料研发中心成功研制生产出处置路面裂缝的专用灌缝胶,经甘肃省公路养护技术研究院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质量要求。
路面灌缝胶采用特殊改性沥青制造,是一种具有强黏结力和高弹性的热用聚合密封材料,具有极强的抗水损能力,良好的弹塑性,低温下仍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等特点,可广泛运用于高速公路、城市公路、机场道路等沥青路面裂缝的灌缝修补及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密封处理。
近年来,武威公路总段天马公司公路养护材料研发中心从设备、工艺、材料等方面入手,精心设计,经室内反复试验,先后研发生产出了近10项高品质的改性沥青。其中,橡塑复合改性沥青生产系统在2011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和发明专利证书;橡胶沥青表面处置关键技术2012年被甘肃省工会、科技厅评为第五届职工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一系列研发成果的运用,有效提高了武威公路的养护质量。来源:中国交通报
江阴:省道中修运用新工艺
近日,江阴公路处养护部门在处理228省道路面横向裂缝病害时,首次使用了聚酯玻纤布新工艺,进一步提升了公路质量。
 聚酯玻纤布是一种全新的玻纤复合防裂材料,由60%玻璃纤维和40%聚酯纤维组成,是一种复合土工合成材料。其独特的组合提供了玻璃纤维的强度和聚酯纤维的柔韧性。
  此种新型材料将在日后该处的养护作业中被普遍运用,主要针对新旧半刚性基层拼接施工和旧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铣刨维修后存在的接缝、裂缝处理,可有效提升修补后道路的防水、抗裂成效。
  目前该市公路部门已采用此工艺修补路面面积5339.6平方米。来源:江苏公路通讯
七届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论坛新技术频现
  2013年11月28,由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工程分会和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七届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论坛”在深圳召开,以其新颖、前沿的报告内容给参会的六百多名公路建设者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技术交流大会。
  论坛以“养护技术与生态文明”为主题,就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绿色低碳公路技术及快速养护、冬季融冰除雪、特种功能路面等,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技术交流,并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与动态。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工程分会张元方理事长、公路院周伟院长、广东省交通运输厅贾绍明副厅长等领导出席本次大会,并讲话,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刘家镇作了大会开幕致词。
  伴随着公路建设养护的快速发展,公路养护新课题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由长安大学副校长沙爱民教授的“路面工程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体系与方法”、华南理工大学道路工程研究所张肖宁教授的“基于芯样的沥青路面性能评价”、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博士洪锦祥“再生集料(RAP)的表面特性研究”和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新的“多孔沥青路面养护技术及装备研发”、“沥青路面隐性病害移动式无损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研究成果简介等最具代表性的前沿技术报告的发布,引起与会代表强烈的共鸣和凡响。 来源:中国公路网
陕西:成立全国首家公路沥青再生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日前,经省发改委批准,全国首家公路沥青再生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在陕西省龙凤石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努力,该公司成功研发了以废旧沥青混合料分类、油石分离、再生等为一体的综合利用技术。通过各类公路实体的应用,路面性能满足现行规范质量要求。实现了低碳环保,能源再生和节约成本的行业及社会需求。该技术属国内首创,获得了10项国家专利。  
该中心成立后,将联合西安公路研究院,致力于开展废旧沥青混合料分离再生利用技术研发,制定废旧再生材料技术指标及标准,进行科技成果的工程化研发验证、产业化示范和规模化推广应用。来源:陕西日报
武汉1.7万吨桥梁高空原地转身106度 中国路桥技术世界领先
武汉17000吨桥梁,在高空原地整体转身106度,整个转体过程大约51分钟,每分钟转2度左右。整体挪动时,桥下汉口火车站照旧熙熙攘攘运行中,据了解,这中路桥技术在世界路桥行业中领先。
据《2013-2017年中国路桥工程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介绍,为减少对铁路的干扰,该桥采用转体法施工,即桥梁先在顺铁路方向浇筑,浇筑完成后,再通过转体装置转体,横跨铁路。转体将在离地面15米高处进行,是我国首例高空转体施工,难度极大。
据了解,这是国内首次在桥梁墩顶上进行的大吨位混凝土箱梁转体施工。单个转体重量重达17300多吨,相当于1万多头大象的重量,是亚洲转体最重的工程。转体的角度也很大,逆时针转体角度为106度。
这次转体成功,也标志着我国路桥技术进入了世界领先行列。来源:中国公路网
Copyright © 2019 陕西省公路局 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9021号 网站标识码:6100000013

地址:西安市含光路110号邮编:710068电话:88408404

网站地图 网站声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