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班长的故事
来源:办公室
发表日期:2014-06-19 01:06:22
点击量:657
今天已是第二次和任俊杰老人坐在一起,对面这位已经75岁,脸上布满皱纹,满嘴掉的只剩下几颗牙的新西兰道班班长,却是满脸红润,精神矍铄,谈笑风生,丝毫找不到几十年劳作的辛苦。在说明要寻找道班老故事的意图后,老人显然很亢奋,话匣子由新西兰道班说开。
“新西兰道班建于1966年,我是1974年调任该班班长,到1980年7月撤掉,共有11年时间。那时一些老伙计如李沙有、高天厚、田忠民、种茂庐、贾晓民、任传祥、王佩新、马凤才,如今在世的只剩下了四个人”。说到此时,我能感觉到老人嗓音的哽咽。“那几年,我们8个人用养路工人四件宝——架子车、洋镐、铁锨和扫帚,养护永寿永坪至麟游县界12.8公里的砂石路,一月除过两天休假外,其余时间都在路上,雨天上路巡查排水,雪天上路除雪保畅,雷打不动。早上七点半每人喝碗玉米糊糊、揣两个混合面做的馒头上路。由于养护砂石路,主要任务是取土、填砂石、平路肩、补坑槽等,工作量大,早上的稀饭不耐饥,到中午休息时,两个馒头根本填不饱。下午还要继续干活,大家只好忍着,实在饿得撑不住了,有时只好偷吃”。

“偷吃”
说到偷吃,老人不好意思地摸摸头,哈哈大笑,很难为情地讲出当年自己这段难忘经历。“上世纪七十年代有几年,国家食粮紧张,给我们供应的粗粮细粮不够吃,有一次在路上加宽路肩,中午饿了,有人出主意偷路边百姓种的没有成熟的玉米。当然也不能掰下来,要有窍门,我们几个年轻人麻利地把嫩玉米外皮剥开,几口啃掉带有新鲜面气的玉米粒,完事后又把玉米皮合上,如此这般一口气啃掉了十几个嫩玉米棒子,填饱肚子后立马心满意足回到路上。
等到玉米成熟了,好端端的玉米却不见颗粒,只留下发黑的玉米芯包在鲜绿的外衣内,主人家捉摸不透,“野猪吃的,玉米秆没有倒,老鼠吃的,玉米皮好着呢”。我们都担心生玉米会吃坏肚子,老人却说:“当时我们的胃就像搅拌机,特别结实,吃啥都会消化的。当然,吃了人家的粮食,只有好好工作,把路修好修平,方便大伙出行安全平坦,也是对人家一种无形的补偿,谁让那年月生活艰苦呢”。老班长说着叹了口气。当然,也有很多人对咱们道工的工作很认可,可谓“鱼水情”啊。

“鱼水情”
“起初,别人真的看不起养路人,嫌弃拿铁锨、抡洋镐的,认为咱们都是‘溜羊沟’,有啥前途,要么就是认为我们犯了啥错误在公路上劳改呢。但咱自己明白,咱是在干为别人出行方便的事,积德行善,所以公路边的群众和过往司机都对咱非常理解,甚至有点感激”。说到此处,老人的表情流露出一丝自豪。“由于修养砂石路需要用土,有时为了赶工期,只好在路边群众的田地里取土,当然是没有种庄稼的闲地。往往群众都会大手一挥,用吧用吧,地里还怕缺土,何况把土用在路上,踩在大家脚下,也是一种功德。这种时候我们心里就特别踏实。”老班长顿了顿,喝口水,迫不及待地继续讲。“过往司机都对咱们的道工看得起,在人家心中咱们就是为他们修路的人,往往司机们问个路,车坏了帮忙推车,修车递个零件,都是养路过程中的举手之劳。得到的回报就是,司机把车上拉的蔬菜、水果愣往你怀里塞。有时,道班灶上菜完了,就托人家过路司机到甘肃平凉捎一袋土豆,给钱肯定是不要的。下次回来,人家司机指定会把个大饱圆的土豆卸到你脚下,潇洒一挥手走了,弄得咱还不好意思。所以,在咱黑天白夜的工作中,总会想着这些群众和司机的好处,觉得把路修不平养不好,都对不住人家的热情和好心。就像大家常说的军民鱼水情一样,咱养路工人其实和群众司机也是‘鱼水情’的关系……”对老人这种鱼水情的说法,我们在座几位年轻的公路人都深表赞同。
2010年,在新西兰道班旧址——咸阳公路管理局第一个青工教育基地揭牌仪式上,老人站在曾经工作过十一个年头,如今只剩下三孔旧窑洞的道班旧址前,心潮澎湃。向参加仪式的青年公路职工讲述三四十年前的记忆,面对已是今非昔比的沥青路面和水泥路肩,平整顺适的新西兰路(省道306线永平段),激动地说:“我现在虽然七十多啦,可眼不花耳不聋,面对你们这些年轻人,我不会服输,如果国家能再给一次机会,我还会继续回到公路上,再干它几年没问题”。
Copyright © 2019 陕西省公路局 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9021号 网站标识码:6100000013

地址:西安市含光路110号邮编:710068电话:88408404

网站地图 网站声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