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新疆的秦永刚,现任南疆军区政治工作部群工联络处处长,工作职责之一是负责组织所属部队参与南疆四地州的脱贫攻坚工作。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做能打胜仗的“兵巴郎”》。
南疆,集少数民族聚居区、高原荒漠边疆区、集中连片贫困区于一体,是全国“三区三州”中最贫困的地方。从2013年起,我按照组织安排开始了充满艰辛而又令人自豪的扶贫工作。截止今年6月,我们帮助72个贫困村、1775户贫困户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人民子弟兵在南疆各族人民心中的新形象,谱写了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深的交响乐。我本人,也被大家昵称为“垦荒牛”,但是,我更喜欢的,还是维吾尔群众的那一声“兵巴郎”。
“兵巴郎”,维吾尔语意思是“兵儿子”。这个名字,是疏勒县阿热硝村阿伍提大叔喊起来的。记得8年前的那个冬天,我第一次推开大叔家的门,那是一幅何等令人心酸的景象:低矮的土坯房勉强能直起腰,阿伍提大叔,蜷缩在漏着棉絮的短被里,火炉里牛粪干闪着微弱的光,屋里气味刺鼻,土墙黢黑透风……阿伍提大叔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连最起码的温饱也要靠村委会救济。
一连几天,大叔家的那一幕一直在我的脑海翻腾。我的扶贫路,就从帮助阿伍提大叔走出困境开始!
咱当兵的,说干就干。在大叔惊愕的眼神中,我把从巴扎上买来的5只羊羔和3笼鸡苗郑重地交给他。那段时间,我和懂养殖技术的官兵,从科学配料到合理养殖,手把手教、脚跟脚带。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叔不仅摘掉了穷帽子,还成了小康户。乡亲们一提到我,阿伍提大叔便说:“我家的兵巴郎,亚克西!”
阿伍提大叔是因为没技术、缺资金才受穷的。与他不同,艾山的穷困潦倒,更多还是因为他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成天就等着吃救济。一个夏日的午后,当我在阿热硝村西头满是尘土的草皮上,找到满脸络腮胡子、衣服起了油茧子、醉醺醺呼呼大睡的艾山时,“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这句话,一下子在我脑海里闪现出来。
艾山已经让人恨铁不成钢了,还有更让我震惊的。在一次慰问活动中,阿克陶县切克尔铁热克村的一个贫困户,领了我们送去的种羊和米面后,当场还想要桶油,竟说“这样就可以做抓饭了”。
这不仅惊呆了我,也震醒了我。像这样的“懒汉”,到底还有多少?军人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是心中没底,扶贫花再大的力气,恐怕也是重拳打在棉花上。
夏日的南疆,地表温度高达50多度,热得让人心慌。而走访了53个贫困村、356个贫困户后,面对一个个残酷的现状,我的心却拔凉拔凉的,难以平复。
就拿阿热硝村来说,人均不足2亩地。闲暇时间,大部分村民要么三三两两凑在一起晒太阳、侃大山,要么三五成群聚在阴凉处炸金花、喝小酒,就是不愿外出学技术、打短工,挣钱补贴家用。在更多的偏远乡村,男的不想劳动,女的不愿上学,无视现代文明、抵触新鲜事物,更别谈融入现代生活、主动摆脱贫困了。
为防止“扶贫羊”变成“餐桌羊”、“慰问金”变成“首饰金”,我按照习主席提出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从破除群众封闭、僵化的思想观念入手,帮助他们换掉“穷脑筋”。
扶志想要有效,办法必须对路。虽然这些群众在精神上与外界阻隔太久,但是,能歌善舞的传统让他们对生动活泼的文化传播活动很有兴趣。我组织部队援建19个文化广场,捐赠10万余册图书,打造52支村民威风锣鼓队、陕北腰鼓队等文化传播队伍,成立了32支工作队和233个理论宣讲小组,把“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团结稳定好”的旋律,送进了千家万户、送到了田间炕头。
我组织部队致力于改变当地的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百姓大舞台、村民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接地气的文化阵地走进群众,红色电影周、红色读书月、红色故事会等正能量的文化活动深入群众,走亲戚、贴春联、送祝福等共贺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交流融入群众生活。让他们都明白了一个理儿:雄鹰高飞离不开翅膀,跟着党中央、习主席,幸福生活就会有方向。
现代文明的新风涤荡心田,思想得到解放的民族群众,沐浴在现代文明的阳光下,穿上了现代装,站到了生产岗。目不识丁的艾山,在我们组织的“农民夜校”里,第一次用汉字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一贫如洗的艾山,第一次用自己养羊、种菜挣的钱,置办了电视机;孤陋寡闻的艾山,第一次带着家人走进了首府乌鲁木齐……
古尔邦节,在艾山家宽敞明亮的安居富民房里,我坐在现代新潮的欧式沙发上,艾山头戴小花帽、身着红袷袢,端上香喷喷、热腾腾的抓饭,我打趣地问他:“不会是用扶贫羊做的吧?”艾山腼腆地说:“现在嘛,家里羊多得很!”
这些年,艾山家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儿子买吾兰进了永祥汽修厂当学徒,现在已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工。小女儿阿依帕沙也很争气,前年从浙江台州一中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艾山承包的“便民小巴扎”也盈利不菲……一家人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教育是脱贫的希望,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帕米尔高原,从距边境线12公里的迈丹小学走出的吉林大学大学生古丽再娜,是全村“走得最远的孩子”,也是全村的骄傲。迈丹边防连官兵从她小学五年级开始资助,才使她没有因贫辍学,我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到这个情况,下定决心绝不能再有一个像古丽再娜一样的孩子,学不到文化、看不到未来。
我指导部队采取“1+1”和“大手拉小手”的方式,持续开展“扶一校、帮一班、助一生”活动,先后为102所学校完善教学设施器材,安排204名官兵担任校外辅导员,协调各级为5100余名贫困生提供资助。目前,我们的共建学校入学率为100%,先后有7400余人考上大中专院校。令人欣喜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学成回乡,成为家乡先进文化的引领者,脱贫致富的明白人、带头人。
发展产业是致富增收的根本之策,今年,面临战疫又战贫的现实考验。在挂牌督战的伽师县巴什英买里村,我和县人武部的同志一道,按照“镇有企业牵引、村有集体支撑、户有庭院辅助”的思路,整合养鸽、木器加工、瓜果种植等特色产业,探索“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营销模式,让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中增收。
年初以来,我指导部队坚持现行脱贫标准,立状践诺打好剩余2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歼灭战,从“地方所需、群众所盼、部队所能”入手,积极引进食品加工、合作养殖、订单农业等6类产业,帮助贫困户开办小商店、小摊位创业稳收,吸纳边缘户、监测户参与家兔肉鸽养殖、蔬菜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等就业增收,推开了“营销+合作互补+优势产业”“部队+需求供销+集体经济”等一批管用模式。同时,要求部队的工程建设用工尽量招收贫困户,推荐贫困户担任有偿护边员,保证了他们能够多路增收,也使他们懂得了“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
吾麦尔是阿热硝村的特困户,2个孩子中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日子紧巴的时候,连买盐的几块钱都掏不出来。我与吾麦尔一家结成亲戚后,推荐儿子吾斯曼江到村警务室上班,协调女儿热孜亚到一家蛋糕店打工,吾麦尔承包了我们援建的“爱民大棚”,家里的状况越来越好。
亲戚越走越亲,心灵越贴越紧。近年来,我结合“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组织500余名团以上干部与驻地群众结对认亲。而今,老百姓家里有了大事,兵亲戚第一时间真心操持;家里有了急事,兵巴郎第一时间暖心援助;家里有了喜事,兵兄弟第一时间衷心祝福。
扶贫扶到心坎上,群众就会把你记心上。如今,每逢重大节日、补兵退伍,地方政府都会到部队慰问官兵;每年瓜果丰收,共建村的群众都会将收获的喜悦送到营区,让官兵尝一尝;每次进村入户,老乡们都争着把我往家里拽,一碗热茶、一盘抓饭、一个烤馕,吃在嘴里、暖在心里,再苦再累,也值了!
军民合力战贫困,同心扬帆启新航。“兵巴郎”始终牢记一切来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与南疆各族人民携手并肩,奋力谱写振兴美丽乡村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