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交通运输系统是否现代化,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交通运输科技否发达,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是否成熟的试金石。今天,我们请到了省交通运输厅科教处处长伍石生,结合陕西交通运输科技现状,与大家交流下我省交通运输科技重点与方向。伍处长,您好!
大家好,主持人好!十分荣幸,今天有机会与大家共同就陕西交通运输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交流。
伍处长,能否先简要介绍下陕西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的一些成就。
好的。截至到2012年底,陕西公路通车总里程约1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为4083公里。目前,陕西省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基本形成,实现了公路交通由严重制约到明显缓解的历史性转变。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凸显了交通运输由数量规模型到科技效益型的发展之路,演绎了交通运输科技对交通运输行业引领和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十一五”以来,我厅共立科技项目260个,投入政府资金约4000万元,承担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8个、联合攻关项目6个,85%以上的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截至2012年底,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科技奖项113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38项。已完成的8项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8亿多元,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显著。
可以看到,陕西交通运输科技建设成绩斐然啊,交通科技的发展肯定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储备。
是的,依托科技项目研究成果,交通运输人才的学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近七年来,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共有109人被评为正高级工程师,8人被评为陕西省“三五人才”,7人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1人被评为“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4人被评为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交通运输科技项目成果的学术论文达2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近20部。 第二个方面表现在引领和支撑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行业发展。在我厅所验收的科技项目中,70%以上的项目成果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得到了应用,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科技发展效能显著提升。为准确把握中央、省部有关交通运输政策,有效发挥软科学研究支持政府决策的咨询作用,我厅适时开展了《加快陕西交通建设对策研究》、《陕西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及发展措施研究》等交通软科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制定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落实相关政策中得到应用和采纳。如,我厅开展了《陕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等一系列针对高速公路规划、调整、补充的研究,使我省高速公路网络由 3000公里的“米”字型公路主骨架到8000公里的“2367”网,为我省35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进入国家高速公路规划网创造了条件。
我们也看到,近年来,陕西的高速公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的科技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中得以应用,请介绍下具体应用情况。
的,伴随着我省高速公路建设,交通运输科技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提高工程质量、延长设施寿命、降低工程造价、加快工程进度、保障交通安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和节能减排等方面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在公路设计方面,开发应用3S(GPS、RS、GIS)及其集成技术、遥感图像处理与制图系统、地震勘探仪、数字三维集成CAD技术等,增强了勘察设计手段。穿行于秦巴山区的西汉、西康、安毛、十天线陕西境、宝汉等高速公路选线和地质勘察,全面使用先进科学技术,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深度与设计质量。 二是在公路建设方面,开展了沙漠、黄土、盐渍土、膨胀土等特殊地质地貌公路修筑技术研究,攻克了沙漠公路路基压实、黄土浸水入渗工程特性、盐渍土四场耦合、膨胀土路堑边坡稳定等世界性技术难题,完善了特殊土质地区路基施工质量控制和基于稳定控制的路基设计方法,支撑了我省特殊地质地区约2000公里高速公路建设。 三是在隧道建设方面,以18.02公里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为代表,开展隧道建设、通风、监控、防灾救援、运营管理、节能环保等6方面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一系列世界性公路隧道技术难题,形成了特长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成套技术体系,奠定了我国公路隧道国际领先地位。 四是在桥梁建设方面,针对秦岭巴山区和黄土沟壑区地质、地形条件,开展了高墩大跨桥梁设计与施工成套技术研究,缔造了黄延高速公路上洛河大桥和宝平高速公路上五里坡大桥的壮举,大幅提升了我省桥梁建设水平。 五是在交通安全方面,针对秦岭巴山区和黄土沟壑区公路线形坡陡弯急,行车安全隐患多的状况,重点开展了公路交通安全评价与改善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西汉高速公路、铜黄高速公路等,事故率、伤亡人数、经济损失都有显著下降。 六是在绿色交通方面,开展了以废旧橡胶粉应用、路面材料再生、温拌沥青路面、建筑垃圾再生为代表的资源节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缓解了潼西、西宝改扩建废旧材料堆积以及西咸北环高速公路路基填料缺乏的压力,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交通运输行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为促进我省交通运输的信息化建设,我们开展的高速公路通讯、收费、监控三大系统研发、设计和施工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应用于陕西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一卡通工程和ETC收费,全面提升了公路运输管理效率,扩展了交通服务社会、服务司乘人员的能力。在我省高速公路特殊路段、特大桥、长大隧道、交通交织的立交区、长大下坡进行无盲区监控,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了高速公路路网的运行畅通。
伍处长,中央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么部、省对建设小康社会的交通运输体系有什么科技方面的指标要求么?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服务社会的公益产业、承担小康社会的载体功能,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决定因素。因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须提前全面建成“小康”交通运输,以适应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此,交通运输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安全、更便捷、更可靠、更经济、更智能、可持续的交通运输网络,让用户放心、省心、舒心。要达到这一目标,交通运输部确定了交通运输科技的两个指标,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覆盖率100%。
目标很明确,按我省目前的交通运输科技发展与这些要求有多大的差距?
从面上来看,目前我省交通运输科技贡献率只有60%,与小康社会需求差5%;而我省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整体覆盖率不到60%,且集中在高速公路上,国省干线公路的覆盖率不到20%,与小康社会需求差近一半。从点上来看,就是我们的交通运输科技管理水平和认知水平与交通运输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甚至偏差。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技术人员学习气氛不浓。我省交通运输系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是较高的,总体为60%左右,在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和西安公路研究院更高些,达到了85%,但是我厅系统技术人员,特别是技术管理人员,学习新技术、新理念的氛围不很浓。例如,交通运输部每季度都要举办一次交通科技大讲堂,旨在展示交通运输行业的科技新成果,宣传科技新成就,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别的省市,每次至少有100名技术人员来听讲,特别是从事技术管理的领导也积极参与,跟踪关注新成果。而我厅视频分会场每次来听讲的不足50人,而且很少有技术管理人员来。我想,这就是我省交通运输系统很难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症结所在。 二是科技成果与工程实践脱节。近七年来,我厅每年都要新立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成果验收也在20余项,但是这些科技成果真正能支撑工程实践的不多,更不要说引领工程实践了。有的科研项目尽管依托了工程,但是与工程不合拍,工程完工了,成果还没出来;有的科研项目纯粹是为了科研而科研,既支撑不了本工程,也引领不了下一个工程。由于科研与工程脱节,给工程带来不了效益,也提高不了工程品质,导致工程管理者不愿意做科研,这样科研项目没有立足之地,更与工程实践脱节,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是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不到位。我省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工作通过“陕西省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工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不到位,使得信息化项目还停留在点上,即各个项目独立运作,没有形成整体性、系统性。如运输管理系统,尽管有二级专网、客运管理系统、货运管理系统、治超管理系统等,但这些系统的信息没有相互共享,形成了“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从而降低了我省运输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因此,随着我省高速公路网、国省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的形成,重新构建我省交通运输信息化网络迫在眉睫。 四是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没有建立。近七年来,尽管我厅验收了近200个科研项目,但是现在仍源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搞基础研究、院所搞重大攻关、企业负责生产”的分工体制,加之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还没有建立,使得大部分科研成果“深在闺中人未识”,而交通运输企业却找不到急需的科研成果。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最大限度地整合交通运输科技项目、科技成果、仪器设备、科技人才、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信息资源,让科技成果拥有单位与使用单位有一个相互了解的空间,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五是科技研发基地和人才队伍薄弱。受科技资金投入不足和科研体制机制的影响,科研设施、装备和基地建设滞后,试验手段落后,难以支撑科技创新。另一方面,科技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工程技术型人才居多,创新型、领军型科技人才短缺。 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有三个,一是在全省各个行业、全国兄弟省积极申报省部重点实验室的形势下,厅系统无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二是在全省各个行业、全国兄弟省积极申报省部重点支持科技项目的形势下,厅系统提不出省部重大科技项目;三是在全国兄弟省份专家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我省在全国有影响的专家越来越少。
看来,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我们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要完成。
要想使陕西交通运输科技在不到8年的时间内达到小康社会的要求,就必须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并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今后8年,我省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着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繁重任务,交通运输科技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形势。我省交通运输科技发展要按照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制约我省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前瞻性重大技术问题,进一步发挥科技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结合陕西省“建成小康社会”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我省应将智能化交通管理技术、综合运输技术、现代物流技术、绿色交通技术、公路快速养护技术以及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等6方面作为今后8年交通运输科技发展方向。
那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有哪些?
为了让陕西交通运输科技尽快适应小康社会交通发展的要求,我们就必须调整发展思路,实现三个转变:科技重点由技术为主向管理为主转变,科技方向由科研攻关向成果应用转变,科技创新由原始创新向集成创新转变。省厅在交通运输科技管理上除了应遵循“立足陕西交通、研究陕西交通、服务陕西交通”的指导原则,还应强化以下6项具体措施。 一是每年编制一次交通运输科技项目申报指南。根据陕西交通运输科技6个发展方向,逐年编制交通运输科技项目申报指南,明确科技研发和推广重点,特别要加强交通综合运输和交通运输信息化方面的项目,保证下一步工作的系统性和针对性,避免课题立项的重复,同时有效促使每个重点项目下面有若干个子课题作系列研究,为今后集成打下基础。 二是坚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三个一体化”管理理念。为了避免交通运输科技项目脱离交通运输实际,应对项目的管理贯彻“三个一体化”理念。一是交通运输科技项目立项与工程项目或交通政策一体化,应用技术研究类项目必须有工程实体依托;软科学研究类项目要有前瞻性和针对性。二是交通运输科技项目研究成果“顶天”与“立地”一体化,所谓“顶天”就是科技成果要有创新性,要抓交通运输重大关键技术;所谓“立地”就是科技成果要有实用性,要直接为我省交通运输发展服务。三是交通运输科技项目计划与自选一体化,一方面围绕交通运输中心工作,我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研究,另一方面鼓励研究机构、企业单位自选效益好、生产急需的科技项目。 三是强化交通运输科技项目“三阶段”年度管理的时效性。为确保交通运输科技项目进展与行业发展合拍,有效解决交通运输科技项目研究时间观念不强,“哪里黑哪里歇”的状况,交通运输科技项目应按“三阶段”年度管理。所谓“三阶段”年度管理就是,每年的1-3月份集中受理科技项目的立项论证工作;4-9月份结合科研项目的依托工程,开展科技服务工程一线活动;10-12月份集中受理科技项目鉴定或验收工作。 四是以工程建设单位为主体开展联合攻关。按照我省交通运输行业的分工特点,工程建设单位有强大的科技资源,以其为联合攻关主体,能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链。充分吸取《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模式的成功经验,重点以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为主体、6家单位参与的《建筑垃圾材料在西咸北环高速公路及全省公路综合利用研究》为标杆,推动“官、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五是开展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为了更好解决现场的技术难题以及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的引领,促进我省交通运输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激发科技人员的责任感和幸福感。重点推进“低碳环保和安全智能技术在宝汉高速公路的推广应用”、“建筑垃圾材料在西咸北环高速公路建设中综合利用”以及“货车车载称重技术研究和货车ETC试点应用”示范工程。 六是制订交通运输地方标准。为了有效地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克服科技成果在交通运输的建设、养护和管理过程中推广应用“无标准可依”的尴尬局面,省厅应与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将技术成熟、经济合理、因地制宜的科技成果形成地方标准,理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机制。
感谢伍处长今天抽出时间与我们探讨陕西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的一些情况,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科技成果的转化,希望今后我们能够体验到更多交通科技发展的成果。再次感谢伍处长。
谢谢广大网友关注陕西交通科技发展!